阅读作文

《中国百年经典图画书》编辑手记

育儿词典 yuer.cidiancn.com

阅读: 211

  努力是我们能做的

  我们用心了,我们看见了,我们做到了

  我曾听一个阅读推广人讲过一个故事:她的小女儿看过大量的图画书。受书的影响,张口闭口讲故事都是“我们美国”、“我们英国”、“我们日本”,可是,从孩子嘴里几乎听不到“我们中国”。对于已经开始了较长时间亲子阅读,并进行得卓有成效的家庭来说,这样的场景应该并不少见了。而在阅读推广的活动与交流中,我也常常听到家长们在问,什么时候才能有真正属于我们中国的图画书呀?

  作为童书编辑,面对这样的情况很是尴尬,尤其是在现在井喷的图画书热潮中。我们承认,大多数原创图画书的质量,相较国外的经典作品,确实有着一段不小的距离。原因当然有积累和发展程度不一致的问题,欧美的一百年,日本的五十年,而我们的图画书,从概念广为人知到现在的阅读热潮,也不过才五六年时间。这个行业,无论是作者,还是作为出版人的我们,需要走的路还很长很长。

  但无论如何,我们总算是起步了。

  关于文本的创作,我们想过很多方向,原创也好改编也好,在选来选去的时候,不乏心动和犹疑的过程。最终,我们将目光定格在了大师的作品上,不无私心地说,站在巨人肩膀上,也许能让我们走的轻快一点,正如著名儿童阅读推广人王林老师所说:奶奶读过,妈妈读过,如今以图画书的形式给孩子读,已经具有了通向童年的密码,是三代人共有的文化记忆。同时,这也是给自己设下的一道难题,改编大师之作,本身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更何况,还是改编成图画书。

  当然,还是战战兢兢地开始做了。从着手写脚本,到绘者开始画画,这个过程,既欢欣,又痛苦。欢欣在于起步和尝试,而痛苦在于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原著的多次重读自然是不必多说了,最痛苦的是选择,保留原文好,还是删改?针对阅读的年龄段,是需要浅化,还是遵循原文本身的逻辑?文字语言与绘图语言如何互相转换?作为编辑,也作为脚本创作者,如何能够传达出自己的意图,这些都是问题。

  凡事必得实践才能明白。这些书,无论好坏,总是一个起步。

  立足于经典,绝对不等于简单重述,对于经典的创造性挖掘才是更有意义的。如松居直先生改编的《桃花源的故事》,这个取自陶渊明对理想社会寄望的故事,让所有的中国孩子都可以通过图画书阅读立刻进入故事的语境,带来的是既熟悉又陌生、既亲切又新奇的体验。这正是对于中国传统经典题材的创造性发掘和升华。我们不敢说自己的作品已经有了这样的高度,然确实也尽力向这样的目标靠近。

  《社戏》、《百草园》与《三味书屋》都出自鲁迅先生原著,其精神实质一脉相承。如何贴切改变成适合儿童看的图画书,并尽可能贴近原著风格,对于创作者和编辑而言,都是极大的考验。我们希望,现在再来阅读,虽然绘画风格不同,成人读者会想起原著文本,而孩子们却能发现,《三味书屋》是学校生活,《百草园》是课余的嬉戏,《社戏》是假期中的一段旅程。

  尽管鲁迅先生在创作的时候,字里行间有中年人回顾往事的苍凉之感,诉诸笔端的,却是一个个充满童年色彩的美好故事。我们打开这样的图画书,便可确定是一首首关于童年的歌,充满了儿童式的喜悦。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既有鲁迅先生儿童时代对自然的认知,有他童年生活的各种趣事,又表现了他对知识的渴求。我们根据其中场景的变换把原文改编成了两个脚本。《百草园》用季节的转换、各种动植物与捕鸟等生活趣事突出了童年生活的乐趣,《三味书屋》则重点展现了为现在孩子所陌生的私塾生活。

  《社戏》里挖蚯蚓、放牛、钓虾、偷豆、吃豆,城市孩子与农村孩子度过的美好夏天,正是童年的场景。我们把这些回忆用分镜头的形式表达,希望能给阅读的孩子带来一点小小的欢乐,以及“还有这样的游戏”的一种惊叹。现在的儿童,尤其是都市里的儿童,生活已经迥然不同,但也仅仅只是形式的不同,生活的本质并没有变化。这正是深植于血脉中的文化基因,籍由这样的方式,一代代地传下去。

  《背影》的内容相对沉重,但其中细腻含蓄的父子之情都能引起每个人共鸣。我们查阅了很多资料,力争能够用质朴的画面传达几乎存在于所有中国父子之间的情感。孩子们在阅读之后应该能对亲情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荷塘月色》的表达,不敢说完美,确也已经尽力。插画家何谦老师说自己对作品还不够满意,然而看着他画中踽踽独行的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便有想要诵读出声的欲望—“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 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当然,感到苦乐交织的,应当不止编辑,还有插画师吧。比如张弛,一张草稿往往画上四五次,相信改到后来自己恐怕也有些受不了。郭警和陈曦为了更好地画出小鲁迅,反复对照了鲁迅先生及其儿子的照片,还查阅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大量实景照片,研究了文章中出现的动植物,书中的场景和事物都是在实景与实物基础上的还原,希望能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经典。而何谦老师的正稿与草稿已经有一些不一样的地方,这是创作过程中的不断修改,谢谢他的修正,这使得作品本身更加美好。

  做这套书的快乐,不仅仅是创作本身的快乐,还有与经典重逢的快乐。年龄和阅历渐长,这些早年在语文课堂上被解构成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的文本,在重新阅读之时,通感被充分地调动起来,画面不是想象出来的,而是在阅读的过程中自然在脑海里闪现出来的。

  作为双重的角色,脚本作者和编辑,很希望能够通过画面和文字来让人感受到拂面而来的风与土地的气息,有属于童年的欢乐,还有原著者本身的精神。当然,我们也只是在用自己的方式来解读,其中虽不乏沉淀、积累和思考,仍然也是带有内心感悟的投射和表达。

  所以,更希望在孩子阅读的时候,父母也跟孩子一起读一读原著。由文字转换成图画的时候,我们也许未能完全表现出孩子心里读到文字所想的场景,作为家长,不妨鼓励孩子来画一画。或者,籍由这样的朗读和画画,孩子从此会真正爱上鲁迅,爱上文学也未可知。

分享给亲友.

下一篇:“蓝猫”品牌的再塑与升华 下一篇 【方向键 ( → )下一篇】

上一篇:《爸爸的游戏革命——玩出聪明孩子》简介 上一篇 【方向键 ( ← )上一篇】

shcd.me

育儿

地图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