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知识作文

孩子,我不介意你的愿望是第三名

育儿词典 yuer.cidiancn.com

阅读: 113

  去儿子学校开家长会,班主任老师在讲完学期计划、每个孩子平时的表现之后,给家长播放了一段幻灯片,是老师抓拍的孩子们平时学习和游戏镜头,每个同学还有一小段文字说明,是孩子们自己写的自我介绍及他们的愿望。

  孩子们的愿望很远大也很宏伟,有的想成为科学家,有的想成为董事长、医生、省长、高级工程师,还有的想成为舞蹈家、歌星、演员、名人等,看到这些愿望,我仿佛看到他们摩拳擦掌、激情澎湃、为理想而奋战的样子。

  我也不禁跟着激动起来:一恒的愿望会是什么?

  终于看到了一恒的笑脸,是他滑轮滑的一个镜头,阳光下,他的笑容明亮灿烂,如一朵向日葵,挺拔、饱满、结实,浑身上下散发着激情。他一直说他的愿望是成为警察或者法官,是男孩子们都憧憬的职业。

  然而,结果令我出乎意料,他的愿望竟然是:我想在下周运动会中跳远能得第三名。

  台下的家长顿时哄堂大笑,有人窃窃私语:“这也叫愿望?” “这愿望也太普通了吧。” “这孩子是不是有点不上进啊?”……

  虽然和我想的不大一样,但在哄堂大笑中,我却为我的儿子感到无比骄傲。

  我的孩子,他没有想当大老板,赚很多的钱,也没想当官,让很多人都听他的。他的愿望不宏伟,不远大,他甚至都没想在跳远比赛中得第一名,仅仅是第三名而已。这是多么脚踏实地的愿望啊,这说明他对自己的能力有充分的了解,他知道在体育类项目中,跳远是他的弱项。他知道得第一名会有些困难,所以他给自己制定了一个切实可行的愿望,仅仅是想成为第三名。

  根据自己的能力,量力而行,是很多大人都做不到的。而一恒却拥有这样的品质,是很难得的,我的心被他打动,我为有这样的儿子感到自豪和骄傲。这世上,不知有多少人渴望成为不平凡的人,长大后汲汲于名利,一生都背负着沉重的包袱。我的孩子,如果他能健康、快乐,没有远大的理想又如何?

  一恒是一个资质再普通不过的孩子,没有在某方面表现出很明显的天赋,学习一般,唱歌一般,美术一般,我对他的要求也一般,我从来不要求他考试必须拿第一、画画必须要拿奖、钢琴一定要考级,我不给他施加压力,凡事他只要尽力就好,结果怎么样,我并不看重。

  当然,一开始我并没有这么坦然的心态。记得他上小学后的第一次期中考试,语文只考了82分,这个分数,在班内几乎是最低的了。我拿过他的试卷,认真检查后,发现很多题都是对题意理解不正确造成的错误。那一次,我本该安慰他,但却狠狠地批评他粗心,他泪眼汪汪地说:“妈妈,你说话不算话,你以前经常说,不希望我从小就比别人优秀,只要我快乐地长大就可以了,我语文虽然只考了82分,可是我很快乐啊。”

  记得当时我问他:“你觉得什么让你快乐?”

  他回答:“我有时间玩,你和爸爸陪着我做游戏,晚上你给我读《哈利·波特》,周末可以看我喜欢的动画片,这些都让我很快乐。”

  听了他的话后,我才开始反思自己对他的期望是不是过高了,他天真透明,喜欢放学回到家先换上轮滑鞋去玩一会儿,爱坐在马桶上看书,盼着周末看一会儿动画片,给他一个陀螺,就能高兴地玩上一整天……如此简单、容易获得满足的孩子不正是自己一直以来期望的吗?

  如果他放弃玩耍的时间去学特长,利用周末去上各种各样的补习班,在题海中长大,能得到比较好的成绩。那么,我还是宁愿他成绩一般,有时间享受童年美好的时光,不要那么辛苦。

  孩子的理想不远大,成绩不那么理想,并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他有没有安心、快乐地享受现有的生活;有没有量力而行,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果身体没有很好的柔韧性,就不要去做舞蹈家的梦;如果不具备先天的形体、声音条件,及幽默的素质,就不要树立要当演员的理想。

  正确地估量自己,量力而行,不去做力不从心的事,扬长避短,找到自己的优势所在,才能在轻松快乐的节奏中,收获属于自己的成功。

  开完家长会后,我牵着他的手走到停车场,路上,我对他说:“儿子,我觉得你的愿望很棒,你一定可以实现这个愿望。”

  他羞涩地笑笑,反问我:“是吗,妈妈,你也这么觉得吗?”

  “是啊,成为第三名,这有什么难的?以后每天晚饭后我陪你到体育场练跳远。”我鼓励他说。

  “谢谢妈妈,我觉得我能得第二名,我们练习时只有一个小朋友能超过我。但我没写想得第二名,我怕写上后万一得了第三名会失望,而写了第三名,得了第二名就会很惊喜啊。”他说。

  那一刻,我心里是感动,惊讶于孩子竟然有这样的智慧,以及如此平和满足的心态。事实证明,他的愿望的确是脚踏实地的。一周后的运动会上,他跳远得了年级第二名,高于了他当初给自己设定的目标。

  现在的孩子,几乎个个都是人中龙凤,每个人都身怀绝技。而我的孩子,是这么普通。我对他也没有太高的期望,我对孩子全部的要求,不过是希望他眼睛里有清澈温和的笑容,谦卑,诚实,善良,怜悯,有责任心和绅士风度,我也相信长大后的他一定可以成为这样的人。

 

  本文由新时代出版社授权摘自《为了孩子》杂志

 

分享给亲友.

下一篇:要求”还是“等待”? 下一篇 【方向键 ( → )下一篇】

上一篇:孩子玩火酿祸,谁该反思? 上一篇 【方向键 ( ← )上一篇】

shcd.me

育儿

地图

顶部